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支前導預告片,年輕演員輪流朗讀作家紀伯倫詩作〈孩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說是朗讀,影片卻沒有他們的聲音,畫面裡的孩子像是被割掉聲帶,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僅僅30秒的影片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臉書創下94萬瀏覽人次,轉發超過3千次。看似無聲,卻擲地有聲。公視影片介紹如此說明,該劇改編作家吳曉樂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看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被捲入難以抽身的漩渦,父母的愛竟是孩子掙脫不去的魔咒。這是寫給父母也給孩子的故事,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自己成長的影子,彷彿是為這些不同困境所找到的共同出口。原著集結9篇家庭教師接觸不同家庭的故事,涉及台灣各層面社會議題。經戲劇改編後成為5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深刻描述以愛為名的箝制、失衡的家庭關係、變質的高壓社會。這也是台灣少見的Anthology Series(詩選劇:是指每一集裡有不同故事和角色的電視節目系列)。7月7日,電視劇開播了,國內少見的微科幻教育主題劇很快造成轟動,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討論,有共同生命經驗者發出感嘆,但恐慌聲浪也如潮湧來,幾乎每一場座談會,都會有人挑戰「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作家吳曉樂也曾說,從出書以來,她不斷被挑戰,「妳沒生過孩子,卻教我怎麼教孩子?」甚至有家長抱怨,孩子看了書之後就離家出走。反彈有多大,浮出水面的聲音也就有多大。我們好奇,是否有聽過最讓導演陳慧翎震驚的回應?陳慧翎指出,大多數的回應,都在團隊預期之中。「因為做這件事情之前,我們跟很多人聊過,不管是編劇或是工作人員或其他的人,大家其實在成長經歷中,都受過這樣子的苦以及那種絕望。好像你只要成績不好,這輩子就不會有出息……」種種回應都在她預期之中,最讓她震撼的是,沒想到,對戲劇感同身受的回應竟然這麼多。「我沒想到,這樣痛苦的共同經歷,竟然這麼多、量這麼大,不管是在Dcard、IG、批踢踢或臉書,甚至百度……我一方面為這些故事難過,一方面又為他們能把這些事情講出來,而感到安慰。」她嘆了一口氣,「當你真的把傷痛說出來後,或許是很好的療傷。在網路上,大家可以互相取暖,過來人會告訴你,當你經歷過了,你如何不去被這些事情影響,然後繼續往後的人生。」公視節目部經理暨該片監製於蓓華也指出,不管是原作或是改編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想挑戰的都是主流價值,「為什麼公視要做?因為它批判的是整個社會單一的成功價值,這個影響太強大了,以至於許多家庭在這個主流價值下被扭曲。」但團隊很強調,劇本絕對不能將媽媽妖魔化,「在這樣的主流價值下,媽媽也是無辜的,媽媽也是受害者,媽媽不是生下來就會做媽媽。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以及原生家庭出來的影響,媽媽也在學習當個媽媽。」於蓓華也強調,「這個戲的最終意義,是召喚很多#MeToo,願意看了戲之後,回溯自己的故事。或是正在當父母的自己,有了不一樣的覺察。」更多鏡週刊報導【陳慧翎番外篇】流落到荒島 她最想帶的是這本書【盔甲背後藏著愛四】癌症再度找上門 母親看報導才知情【盔甲背後藏著愛三】忍痛做出生死抉擇 她哭著簽引產同意書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ngmai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