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二歲時,自己動手學習意願極高,家長應充分給予機會,鼓勵他學習;讓孩子從動手做的過程中學會思考,才足以面對日後多變的人生。日本保育園接受保育的幼兒年齡從零歲到六歲,按照年齡分班,主要學習內容以培養幼兒生活技能為主。在日本幼兒教育環境中,對於孩子生活技能學習的重視,往往高過一般所謂的「學科」學習。能坐就能學習自我進食不知道大部分的母親讓孩子從幾歲開始學習自己動手進食?在日本的幼教觀念中,只要孩子可以坐,就可以開始訓練他們自我進食。所以保育園的中餐,時常看見老師們忙著在地上鋪防水塑膠布,備齊每個孩子專屬的用餐桌椅、餐具、濕毛巾,讓孩子在餐椅上坐好後,將每個人的食物放進餐碗裡,在老師一聲「開動」令下,這群懵懵懂懂的小小孩,拿起湯匙叉子,準備將碗裡的餐點往自己嘴巴送!當然,這些未滿一歲的孩子,並沒有辦法確實將碗裡的食物送進自己嘴裡,然而,老師總是給予他們自我嘗試的時間。這段時間內,老師儘可能讓他們嘗試學習「進食」的技巧。也許很慢,也許食物會掉出來,但是只要孩子成功的將食物送進嘴裡,老師就會鼓掌歡呼,一方面讓孩子覺得能成功的吃到一口食物是多麼有成就的事;一方面也讓孩子愈來愈有學習自我進食的意願!所以,在未滿一歲兒童的班級中,你會看見有些孩子已經吃得很順暢,有些孩子還在笨拙的嘗試學習,但老師們都認真的守候在孩子面前,觀察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三歲前 嘗試自我完成在日本保育園裡,常常看見老師們耐心的蹲在地上,以和孩子們同樣的高度,看著孩子自己完成一些事情。在一、兩歲幼兒的班級中,這樣的情形最為常見。一歲兒的班級,老師讓孩子自己學習穿脫褲子上廁所,或是在午睡前自己動手更換睡衣,並且將脫下來的衣服摺好放在自己的抽屜中。兩歲兒開始,孩子會背著屬於自己的書包上學,書包裡裝有每天必須使用的擦手毛巾、筷子、喝水杯以及換洗衣物。每天早上到學校,老師會要求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進教室,看著孩子將書包裡的各項用具歸位。有時,家長看著孩子不能以純熟迅速的動作完成這些工作,常常會心急的想替孩子完成這些事情,但總被老師勸阻。老師跟家長說:請以孩子守護者的角度,在一旁耐心觀看孩子動手完成自己的任務,只在必要時伸出援手就好。因為老師認為,在孩子這段有極高自己動手學習意願的時期,需要的是家長在一旁鼓勵以及安全守護,而非代為執行,家長扮演的是 「守護者」,而非 「代理人」。當孩子遭遇挫敗時,也是最容易產生正面學習效果的時機。老師相信,唯有讓孩子從小培養自己動手學習的意願,才能讓他們從做事的過程中,真正學習到成長以及生活的技巧。這就符合西方教育中「hands-on learning」的真義:「自己動手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也不是只要孩子學會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懂得思考,好讓他們在未來懂得面對更多變的人生。」三歲開始 培養團隊意識從三歲兒(小班)開始,除了一些自我責任意識養成的學習外,學校也開始將重心從自我工作完成,擴展到團隊合作意識的教育。當然,這樣的團隊合作學習,更不能脫離「讓孩子自己動手做」的主旨。在日本保育園中,常喜歡將年齡以縱向分割方式進行分組。因此,孩子們每天都會與自己年齡相異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在這樣的混齡分組方式中,年齡較小的孩子往往因為長期跟年長孩子相處在一起,而產生主動學習以及自我挑戰的慾望。而年齡較長的孩子在比自己年齡低的孩子面前,就會產生一種自發的意識,變得更積極的表現出自己是「大人」,去照顧年齡較低的孩子,做這些小小孩的好模範。在混齡分組進行學習下,老師會給每個孩子安排工作。從排列課桌椅、清掃教室環境,到午餐以及用餐時的分配工作,每個年齡的孩子都有自己分內的工作必須完成。在課桌椅排列時,年長的孩子必須與其他同齡孩子合力搬動較重的工作桌,年幼的孩子則只需要搬動較輕的椅子。午餐時間分配餐點,年長孩子負責盛湯,年幼孩子負責盛菜,每個孩子都嘗試替自己完成工作、同時為別人服務的機會。具體貫徹 hands-on learning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保育園的學期活動規劃中會納入許多因季節而變化的活動。就拿認識地瓜這件事情來說,老師不是只在教室裡拿著地瓜圖片,或是講解地瓜的特質讓孩子們學習,而是大費周章,一年分三次讓孩子透過真實體驗,來了解地瓜的成長過程。春天,老師帶孩子到地瓜園裡,讓孩子們拿著鏟子挖土,隨著老師指示種下地瓜苗。接著,兩、三個月後的夏季,老師會再帶孩子來到地瓜田中,拔除雜草或清理田間小道。到九月入秋,就是地瓜收成季節。老師和孩子來到地瓜田裡,將成熟的地瓜拔起收成,然後分配好,讓每個孩子帶回家跟家人分享。接著,隔天到學校,全校師生再一同享受在校園燒烤地瓜的樂趣。地瓜的學習與認識,就這麼分階段、跨季節的進行著,孩子對地瓜的認識,透過參與地瓜種植的過程,印象加深。當然,不僅在幼兒教育注重透過自己動手學習的觀念,即使上了小學,「動手做」還是孩子們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也許,在課堂的教科書中,孩子也可以習得許多自然或是生活知識,然而,當孩子能夠透過自己動手做、動手學習,而實際上面臨到許多突發的狀況或是經驗,這樣寶貴的「執行過程」,就是在教科書與教室中學習不到的知識與經驗。不怕麻煩 願意做才會成長其實孩子們喜歡動手,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環境的不允許或是教育照顧者觀念的影響,讓孩子對於自己動手做產生了退縮或是厭煩感。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需要長期奮鬥努力不懈的工作,如果因為成人或教育照顧者擔心孩子在自我嘗試過程中帶來麻煩而加以限制,我們也就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自我動手學習、成長的意願。所以,在讓孩子自己動手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教育保護者堅持「用眼睛在一旁守護孩子」的心態,將比限制孩子自己動手做來得更重要。也許,下次你的孩子提出想嘗試新的學習及體驗時,你可以試著讓自己從一個反對他自己動手做的角色,轉變成一位願意放心、放手,並且相信孩子能力的 「守護者」,守護並陪伴著孩子動手做、動手學。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集結全台最好玩的手作活動,大人小孩一起動手玩,展區攻略 養出創意小孩 關鍵在9歲 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嗎?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ngmai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